首页
关于我们
组织架构
活动动态
新闻中心
会员服务
科技服务
党建文化
联系我们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市(地)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现将《黑龙江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2021928

  (此件公开发布)

黑龙江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黑龙江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依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战略任务和政策措施,是今后五年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蓝图,是全省科技工作者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导向和重要依据。

 

第一章 开启科技强省建设新征程,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现代化新龙江建设新征程起步期,是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是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形势需求

  “十三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科技强省建设目标,全省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为“神舟”号系列飞船、“天宫”一号二号空间实验室、“奋斗者号”深潜10000米等国家上天入海行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原创性技术支撑,开创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局面。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64项,其中哈工大刘永坦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院”院士新增7位。专利授权量由2015年的18942项增加到2020年的28475项,增长50.3%。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32家,较2015年增长178.8%。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5年的127.23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267.8亿元,增长110.5%。国家级高新区及各类科技园区正在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科技引领民生改善进一步突出,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科技特派员助力农民增收,科技扶贫带动精准脱贫,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使科技创新更加贴近人民生活。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激发科技人员创造性和创新主体活力、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加速来临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省加速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发展新引擎、构筑发展新优势开辟了广阔的新空间。我省必须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科技创新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抢抓国家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大机遇,统筹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创新活动全链条布局,强化关键环节、关键领域、关键产品的保障能力,提供更多高质量科技供给,增强我省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科技创新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一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研发投入偏低问题尤为突出。二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相对不足,以市场化思维和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够,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吸纳能力不强,产业化水平不高。三是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未充分发挥。四是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不够突出,高新区示范引领作用不明显,科技企业数量偏少、规模偏小。五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机制还不健全,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六是科技体制改革重大决策落实中没有形成合力,一些地方科技创新意识不强,重视不够。

  “十四五”时期,我省科技创新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振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站在新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创新在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和我省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优势,加快走出一条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龙江强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加快实现跻身创新型省份行列和建设科技强省的目标。

  二、指导思想

  “十四五”时期我省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突出“自主创新、引领发展、人才为本、开放融合”,坚持“四个面向”,服务“五大安全”和“六个强省”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为主线,以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为动力,以“八个突破”为保障,为加速建成科技强省奠定坚实基础。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全面激活,科技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全社会研发投入取得新突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25年,全省全社会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0%以上。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新突破。立足自主创新,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攻克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完整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

  ——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取得新突破。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市场化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激发作用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技术转移能力明显提升,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落地产业化。到2025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

  ——科技型企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力争突破5000家。

  ——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取得新突破。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初步形成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布局,以“四个面向”为导向的产学研融合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明显增强,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明显提升。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取得新突破。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培养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科技创新人才的选用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形成吸引培育高端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哈尔滨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省级以上高新区市(地)全覆盖,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取得新突破。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生态明显优化,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明显提升,科技治理科学化程度明显增强,科技创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显著增强,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进一步激发。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预期性指标

序号

          

2020

2025

1

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1.26

2.5

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

0.71*

1

3

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数(人)

39.1*

50

4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57

4.53

5

高新技术企业数(家)

1932

5000

6

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267.8

500

7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2.35*

19

8

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9.04

15

注:标“*”为2019年度数据。

  四、总体部署

  围绕我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和科技强省建设,突出问题导向、战略导向、目标导向、系统观念,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对“十四五”期间科技创新发展进行整体部署。

  一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强化原创研究,在优势特色领域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超前部署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载体和重大任务,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龙江路径”,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提升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科技支撑能力。

  二是增强技术源头供给能力。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打造以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科技力量,强化科技力量与市场主体的统筹协同和融通创新,发挥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作用,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和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

  三是推进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坚持市场决定创新要素配置,加强科技成果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增进民生福祉。

  四是打造区域创新高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重点产业发展,加强自创区和国家级高新区建设,推进各类高新区、科技园区、产业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进程,通过先行先试、改革示范,辐射带动区域创新的整体效能,增强科技持续创新和长远发展能力。

  五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营造包容性创新文化氛围,推进军民协同科技创新,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合作,加强科学普及,形成鼓励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第二章 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立足黑龙江省发展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基础研究“突破工程”,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相结合,持之以恒加强“从01”的基础研究,着力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一、开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

  坚持基础研究整体性思维,强化基础研究,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颠覆性,鼓励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理论、设计新方法、发现新现象。围绕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生物学、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等我省优势学科,加强前沿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变革性、交叉性基础研究,力争取得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面向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支持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在页岩油、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医疗、生物医药、疾病预防、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工业软件、智能制造、智慧农业、现代林业、生态环境、节能降碳等领域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学难题,推动前瞻性、关键性技术取得新突破。

  二、布局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领域

  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以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推进布局省基础研究项目,明确应用基础研究主攻方向,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为创新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专栏1  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领域

农业资源利用。开展黑土地成因、演化、退化生物学机制、土壤生物生态功能与环境效应、黑土地养分和健康元素含量变化、黑土地污染修复、耕地质量退化、治理与地力提升等研究。

作物学。开展寒地农林物种遗传改良基础理论、种质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基础理论、农林重要经济性状形成机制、群体协同演化规律、基因进化多样性与组学分析、优异种质与基因深度发掘、分子设计与标记辅助育种、种质分子指纹图谱构建、诱变技术与生物技术育种、微生物与动植物互作等研究。

植物保护。开展主要病虫害灾变机理、预警与应急防控机制及可持续治理、农作物药肥减施与绿色防控、基于地力的化肥减施增效等研究。

畜牧学。开展全基因组选育、致病机理和抗病机制、疫病生态风险与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等研究。

环境科学与工程。开展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估与保护、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濒危物种保育、农林植物适应逆境及调控机制等研究。

食品科学与工程。开展物质基础与代谢调控机制、农林食品有毒有害物质形成、食品天然安全功能因子特性、食品品质形成机理及调控、食品特征风味形成与调控等研究。

机械工程。开展高效增材制造、特种表面工程、工业基础软件、先进制造、精密超精密加工、微纳加工、机器人、智能装备等研究。

仪器科学与技术。开展科学仪器、超精密测量仪器、现代显微仪器、激光干涉测量仪器、大型专用超密测量设备、光纤测量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精准医疗仪器技术研究。

控制科学与工程。开展高端装备数控技术、数字化测控技术和人工智能应用技术等研究

船舶与海洋工程。开展高技术船舶、先进海洋工程平台、新能源船舶动力、应急救援装备等研究。

光学工程。开展量子信息、激光通信、纤维集成光学等研究。

电子科学与技术。开展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及芯片、传感材料与器件、生物芯片、柔性电子、纳米电子学等研究。

材料科学与工程。开展碳基材料、高性能纤维与复合材料、生物质功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航空航天用胶接材料、海洋新材料、功能纳米材料、新型催化材料等新材料性能作用机理及制备等研究。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开展页岩油气形成地质条件、富集规律及“甜点”预测、油气田采油和集输、陆相页岩油、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利用等基础理论研究。

矿业工程。开展煤炭资源勘查与地质信息透明化、智能化采掘,新型废弃物能源化利用、保水开采、废弃矿井地热资源开发和地下空间功能化再利用、氢能与燃料电池基础材料与过程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

生物医学工程。开展医学分子生物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疾病蛋白质组学、细胞生物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病原分离与鉴定与致病机制、临床检测和诊断、药效机制及物质基础与临床再评价等研究。

 

第三章 布局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技术攻关,支撑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一、黑土保护与利用

  落实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切实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保障土地资源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和治理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把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专栏2  黑土保护与利用重点研究方向

地力提升。开展耕地控蚀增肥、中厚黑土层保育、瘠薄黑土层培育、土壤障碍消减与地力培育、黑土区稻田土壤保护及产能提升、黑土污染修复、土壤培肥改良、盐碱化土地草田轮作地力提升等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装备研制开发。

水土协同调控。开展土壤冻融伴生过程及冻融侵蚀、黑土生境健康调控、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智慧灌溉、高标准农田优化建设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开发。

保护性耕作。加强黑土耕地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开展风沙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化肥精准施用与减量增效、有机肥料积造与替代、有机肥高效安全利用、免耕播种技术、条带耕作技术、轮耕轮作、精量播种技术、秸秆还田及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二、现代育种

  加强现代育种技术研究,开展适宜全程机械化和轻简化作业的重大品种及优质、高产、高效、抗旱、抗寒、抗盐碱的新品种选育。

专栏3  现代育种重点研究方向

加强高产优质及适宜食品加工的大豆新品种,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抗倒伏水稻新品种,高产优质宜机收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开展优质马铃薯、蔬菜、杂粮杂豆、食用菌、特色经济作物、药用植物、小浆果、林木良种、园林花卉、木本油料等新品种选育。加强现代畜禽新品种繁育,开展两牛一猪一禽新品种种源繁育选育、畜禽水产优质新品种繁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开展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细胞工程、分子辅助育种、分子设计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体系,加快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三、高端智能农机装备

  提升农业机械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支撑我省高端智能农业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迈进。

专栏4  高端智能农机装备重点研究方向

高端农机装备。加强高端农机装备核心部件的研发,开展农机前后桥、变速箱、齿轮、轴承、高性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研制,促进主要农作物、规模养殖、设施种植等高端农机装备应用示范。

农机装备智能化。围绕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以及蔬菜、马铃薯等大田经济作物,发展农业生产全程高端智能机械化装备。开展农机物联网、高精度农机作业导航监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动视觉传感、北斗导航、智能显控技术在大型拖拉机、联合收获机、水稻插秧机、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重点机具上的应用。

  四、智慧农业与绿色高效种植

  加强智慧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高产高效可持续的绿色种植、养殖技术研究,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专栏5  智慧农业与绿色高效种植重点研究方向

智慧农业。开展风险数字化预警监测、智慧农业信息关联、智慧农业大数据模型理论与数据处理、饲喂精确监控与智能网控、互联网+牧场智慧化管理、基于多源遥感信息融合的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多功能耕整、高速精准栽植与精确播种、高效减损收获、工业大麻及道地药材种植收获、秸秆还田处理、两牛一猪一禽智慧养殖机械及畜禽粪污处理、寒地智慧植物工厂光环境调控、作物生长状态监控预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农机装备的研发。

绿色高效种植。开展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蔬菜、小浆果、食用菌、麻、饲料作物等智能化、精准化、轻简化种植技术研究。加强绿色生态栽培、特色品种绿色有机栽培、设施果菜花栽培、生物农药制备、肥料减施增效、节水灌溉、果蔬产品成熟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的研制。

畜禽水产养殖与现代牧业。开展寒区畜禽养殖工艺及机械化、智能化配套设施设备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畜禽水产高效绿色养殖、生态循环养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强新型饲料资源开发,开展饲料高效生产加工、营养价值评定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加强生物环保型药剂制备技术研究,开展功能性肽产品、植物提取物、酶制剂、微生物制剂、微藻等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制备技术研究。

林草资源培育与开发。开展主要造林树种、绿化树种等优质耐寒抗旱新种质定向创制、特色经济林良种选育和精准栽培、农田防护林更新、村屯绿化林更新、森林灾害防控、木质绿色新材料制造、木材仿生新型复合材料、木材(生物质)碳量子点的集群效应与应用、森林资源高效化利用、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集成示范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促进智慧林业发展。

  五、生态农业

  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聚焦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灾害与疫病防控,加强现代农业生产技术集成应用,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及农副产品供给。

专栏6  生态农业重点研究方向

灾害与疫病防控。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治、外来病与新发病监测、快速精准诊断、重大动物疫病和人兽共患病疫苗与药物创制、疫病净化、良种场与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疾病主动防控、畜牧业安全生产、畜禽粪污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开展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模式、畜禽养殖废弃物肥料化利用、农林废弃物及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处理、秸秆直燃气化与煤电耦合环保发电及农村分布式清洁供能、农用化学品残留在农田系统防控、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

  六、绿色食品

  依托优质农畜产品和林下食品资源,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与工艺突破和先进实用技术应用,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撑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为我省第一支柱产业。

专栏7  绿色食品重点研究方向

原料标准化。开展作物绿色有机食品新品种筛选、绿色有机品种种植区域布局、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养殖、食品加工专用原料评价及筛选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品应用推广。

绿色食品与农产品加工。开展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乳制品、肉制品等精深加工,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高值化产品开发、粮食减损等关键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开展杂粮、高品质畜禽产品、绿色蔬菜、特色食用菌、野生坚果与浆果、山野菜、休闲保健食品、特色饮品、调味品等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加强方便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

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识别与控制、新型快速检验检测、食品加工中有害物消减、农药高通量非靶向定性筛查、有害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的溯源和控制、食品危害成分高灵敏检测和多残留分析检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包装等全产业链质量监测/追溯/评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第四章 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技术攻关,

支撑产业链提升

 

  面向我省经济建设主战场,围绕构建433”工业新体系,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打造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强竞争力的高能级产业链条,突破涉及我省长远发展和产业安全的瓶颈制约,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化软件、集成电路、移动通信、区块链、网络安全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加快重点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支撑“数字龙江”建设。

专栏8  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研究方向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开展大数据采集与处理、存储与管理、挖掘与分析、可视化、治理体系与应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加快计算机智能视觉感知、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生物特征识别、智能视频监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加强视觉、听觉、触觉等智能机器人感知技术,轨道交通领域图像监测、图像自动识别技术,互联网智能旅游推荐技术,生物信息人工智

版权所有:黑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        黑ICP备2021001083号-1      技术支持:龙采科技集团